近些天,满屏在传某些交易所、项目方“被调查”、“被整顿”的消息,真真假假,沸沸扬扬。正当市场对此充满不确定性猜测之际,11月18日晚间,《焦点访谈》谈及区块链,专门针对市场乱象做了深入报道。

虽然《焦点访谈》主要针对“(伪)区块链传销”进行了深入报道,不过,近两天消息未定之际纷纷扬扬的传言,使得市场行情也受到了明显影响,不少中小交易所甚至一度出现“挤兑“风险。
且不论是否“无风不起浪“,消息不定下,交易所市场尤其是中小交易所们确实处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
那么,交易所们的路,接下来,又可能会往何处去?
当你忧心挤兑,它就会发生
“挤兑”这个传统金融机构中的常见名词,多泛指“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往往是由信用度下降、传闻破产等原因导致储户对在银行内的储蓄的安全有怀疑造成的。当挤兑现象出现时,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则有可能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
这也是一直说“信心远比黄金更重要”的原因所在。“挤兑”一直是明确、有预期的可防控风险,就怕恶意挤兑,近些天的消息,无论是否“谣言”,某种程度上都放大了一些中小交易所们的挤兑风险:
利益相关的用户,大概率都会选择提现,至少会选择测试一笔小额,以确认资产安全。每个人都试试,相较于正常情况下交易所就真的挤兑了……
三人成虎,信的人多了,“消息”(或者说谣言)就影响了市场,而且这种“恶性挤兑”往往还具有自证、自我实现的逻辑。
蝴蝶效应下的中小交易所出清
挤兑无论是对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还是当下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们,都是不可抗拒力。对于银行而言,正常资产负债业务下,基于“准备金”的杠杆资金运用管理无可厚非,只要能够满足足够的资本金和风险敞口控制即可。
而对于目前乱象丛生的中小交易所而言,却可能是一条清晰的市场出清淘汰的传导路径:
- 杠杆交易如果不是真实资金作为杠杆资金,等于交易所进行USDT超发,对应就埋下了USDT挤兑的雷;
- 谣言弄的人心惶惶,大家都去提现,币种多的话统一卖成USDT提现,就等于在砸盘而且是集体砸盘;
- 币价砸下来,容易引发踩踏出逃现象,从而诱发瀑布,进一步传导扩散;
- 那些“挪用增发”的交易所,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承担币价的风险敞口,进而放大道德风险,让可能的雷(跑路、倒闭)炸响;
多数抗风险能力差的小交易所,就是在“挤兑”和“挪用超发”的综合打击下,“莫名其妙”又理所当然的出清死掉。
“对区块链诈骗、圈钱行为,有关部门要立规矩,强监管”,官方的此番态度表露,也算是慢慢引导市场预期。“世界上没有两头好,如果当初靠割韭菜起家,那么反噬来的时候,成为反面典型靶子也只能自己承担”。
行业正本清源的变局,就在眼前
最近监管态度明晦不定的背景下,交易所之间的攻讦更是一度达到高峰,尤其是针对一直以来业务在国外的币安,所谓的“爆料”更是一度突破底线。
无底线的黑稿成为交易所间恶性竞争的直接战场,也从侧面说明了行业的乱象与不成熟,正如圈内大佬“万卉Dovey”资深人士所言,当下的国内交易所,即便是头部几家,格局也远远未曾打开,整个行业需要做的应该是合力游说监管与规范发展,而非无休止的内斗,这样只会促使行业离合规越来越远:
国内圈子常年在心态大起大落、同行撕逼、阴谋论、人身攻击、政治揣测、非市场性手段角力中上下翻腾。信噪比实在是太低太低,可以在行业里被历史认可人与事太少太少。
而最近上面广为流传的这张“监管图“,虽然错漏百出并不可信,也从侧面说明了业内对于交易所乱象的反感与对监管及国家队介入的期待。风物长宜放眼量,交易所们去往何处,答案或许在一开始就已经给明了:
所有的交易所老板们都心知肚明,“别看今日闹得欢,小心日后拉清单”,作恶的交易所,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配套出台,行业逐步规范化,慢慢的清理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批之前踩钢丝的小交易所,死亡是必然的终点;而头部交易所,最终也难逃“招安”规范的命运。不要忘了,这次《焦点访谈》中采访的于佳宁,另一个身份为火币研究院院长,新闻里触目可及的,都是国内两大的痕迹,这也正是蛛丝马迹的隐晦信号。
祝愿行业正本清源,越来越好;祝愿某些交易所们,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