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来不断地官方吹风,引得大家翘首期盼已久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终于迈出了“最后一公里”。
据《财经》最新报道,由人民银行牵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对“先行示范区”深圳而言,这是意料之中的安排,8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的创新应用后,深圳就日渐成为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和区块链发展的重镇之一。
《财经》也透露今年底是一个阶段,在小范围场景封闭试点,明年为第二个阶段,在深圳大范围推广。
DCEP可能并非采用区块链架构
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官方早有放风,DCEP并非完全区块链架构,甚至“很有可能跟区块链无关”,毕竟没有任何区块链架构可以支撑M0的TPS需求——以今年“双十一”为例,网联平台处理跨机构支付交易笔数15.4亿笔,其中,跨机构支付交易处理峰值出现在0时3分44秒,峰值超过7.15万笔/秒,这是目前任何区块链架构都无法支撑的高频支付场景。
而DCEP的推出主要就是在M0层面逐步实现对现钞的替代:央行数字货币注重替代M0(流通中现金),并且保持了现钞的属性以及主要特征,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将是替代现钞的最好工具。无疑主要的适用目标就是中小额的高频快速支付,所以以此来看,区块链架构不在其中就是情理之中了。
一则可以监控账户进出和去向;
二则挂钩税务,年进出账户金额按额度缴税;
三防止洗钱和贪污,因为没了现金,一切流向清晰;
也即现阶段的DCEP推出后,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纸钞发行、流通、运输过程中的高成本问题,以及提升M0层面现金流通的透明度和可监管性,现有的区块链并非适用于这些方向。
不过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央行目前也在推进区块链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低TPS交易市场:一是票据交易,二是信用证融资的交易。
行业的隐性嬗变悄然发生
自Facebook推出Libra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除了倒逼各国加快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进程之外也使得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行业的内在创新监管与自我迭代。
一,金融科技下的区块链监管沙箱
12月5日,央行发布“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公告称,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同日,北京金融局官网披露,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箱”。
二,BISS“调查工作暂告一段落”
颇有意思的是,在北京“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后三天,12月8日晚间,之前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的BISS创始人BMAN的一条朋友圈,确认了BISS目前“调查工作暂告一段落”。
“BISS作为一个创新行业的一员,接下来将继续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工作,遵从主管部门指示,为行业的规范运营尽绵薄之力。感谢各位用户长久以来的信任和帮助。我们对近期的不便和误解深表歉意。后续依据主管部门指导意见,BISS团队会及时公布工作进程,也会尽全力保障各位投资人权益”。
这条公告从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监管相对包容创新,静待行业进一步发展明朗的开明态度。
三,12月8日,为英国等140个国家印制钞票的世界最大印钞厂发出破产警告。
有198年历史,为英国等140个国家印制钞票的德拉鲁公司印制了世界上约1/3的钞票,最近自称可能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多达2500名员工可能面临风险。
这只是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冲击与革新,无疑将在接下来几年中逐步达到高峰。
随着一系列规范政策的出台,区块链监管日趋成熟、完备,以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为主菜,配套规范下的行业的隐性嬗变正在慢慢发酵,料将逐步在2020年迎来完全不同的新发展阶段,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