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化交易所,某种意义上是整个区块链行业最大的bug ——杨海坡
据慢雾科技统计,从2012年第一家被黑的中心化交易所Bitfloor开始,截止2019年11月24日,全球迄今已有57起中心化交易所被黑、盗、丢币事件发生,总计损失高达40.16亿美元,其中就包括造成85万枚BTC损失的“Mt. Gox事件”。
作为站在行业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监管缺位之下,数字货币交易所始终鱼龙混杂,道德风险导致的乱象更是不胜枚举。即便如此,作为行业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心化交易所得益于行业高成长的弥补,诟病中仍一路高歌猛进,风头无两。
不过,情况似乎在发生变化。近来,随着行业监管和技术突破的多重作用下, “终将取代却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协议)们,在慢慢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中心化交易所正在面临变局
传统中心化交易所将数字资产与私人钱包割裂开来,用户以让渡部分所有权为代价,借由中心化服务器换取交易的高性能与高流动性,却注定了一系列先天性痼疾:黑客攻击、内幕交易、流动性分割、监守自盗、刷量假单等。
伴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主流数字资产态度转暖,可以预见的是,区块链和数字货币行业的规范化势在必行,而在其中,交易所无疑将是行业洗牌最为严重的方向之一。
一,规范化下的交易所市场,90%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出清。
任何缺乏监管、利益勾连严重的地方,都会滋生道德风险。正如之前真假莫测的诸多交易所“被盗”,尤以加拿大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QuadrigaCX最为离奇:
创始人Cotten 意外死亡,颇为吊诡的是,QuadrigaCX的冷钱包私钥竟被Cotten一人掌管,由此导致价值约1.45亿美元的加密资产无法取出。
国内的交易所,更是渐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10 月 30 日,BISS交易所大部分工作人员被警方带走调查;11 月 11 日,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日报对BiKi交易所揭露报道,直言其上线“无项目落地,无技术支撑,无实际价值的’空气币’”。
在监管逐步规范的情况下,90%以上不符合要求的大、中、小交易所出局,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二,合规的天花板,会逐步显现。
“蓝狐笔记”曾提及,由于监管限制,中心化交易所不太可能在一个经济体系下聚集所有资本和金融服务,随着交易所积累的力量越来越大,它们将越来越受到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法规约束。
在诟病中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心化交易所,似乎到了最终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替代者和“革命者”自居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能够顺利替补上位么?
中心化交易所的自我革命
对中心化交易所而言,DEX不仅是未来的趋势,更是维持市场地位的必要布局,所以,交易所去中心化的“自我革命”,其实从未停止:
- 1,Coinbase于2018年5月24日收购Paradex,为非美国客户直接交易数百个基于以太坊的数字货币提供服务;
- Bitfinex于7月30日正式上线基于EOS 开发的DEX产品——EOSfinex;
- 币安于4月23日正式上线Binance DEX,并且一经落地就接通了堪称“豪华”的钱包合作生态——Ledger Nano S、Enjin Wallet、Infinito Wallet、ELLIPAL等多个冷/热钱包;
- OKEx、火币等头部交易所宣布也会逐步在自有公链的基础上推出相应DEX服务;
李笑来曾言“比特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技术手段实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不可否认的是,比特币诞生后,数字货币世界井喷的这十年里,在其中扮演重要且不可替代角色的中心化交易所,实则一步步地将这份“权利”隐性剥夺,汇聚道德风险的同时,也与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驰。
去中心化作为重要理念之一的区块链世界里,用户的资产和交易行为却越来越仰仗少数几个独大的中心化交易所提供服务,无疑颇具讽刺性,这可能也是“中心化交易所,某种意义上是整个区块链行业最大的bug”感慨的由来。
随着用户认知和区块链的逐步普及,尤其是大环境的转变和技术的迭代,真正符合“私钥即财富”去中心化理念的DEX究竟能否乘势而起,值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