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不只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更是下一代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之余,天然自带金融属性的Token,其实不只作为区块链运行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与润滑剂,某种程度上,也未尝不是区块链最好的”引流阀”。
薛蛮子就曾经说过一段话,虽然对错难言,不过一以推之,倒也颇为应景:
世界上泡沫有两种,一种是肥皂泡沫,一种是啤酒泡沫,肥皂泡沫过去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啤酒泡沫虽然是苦的,但喝完泡沫还有啤酒。但是真正能喝到啤酒的没有几个,绝大多数人都被泡沫噎死了。
Token正是行业早期的“引流阀”
目前Token正可看作是新兴的区块链行业最好的引流阀。乱象丛生的行业确实充满欺诈,也需要规范和引导,但辩证地讲,我们不该一棍子将“Token”打死,因为“泡沫”绝非百害而无一利——至少它带来了曝光度和注意力,更带来了人与钱,这是最能帮助一个新兴行业成长的要素。
历史上新科技的泡沫“泡沫大同小异,以当年纳斯达克市场对比为例:
互联网泡沫前后10年纳斯达克指数
比特币多年来价格变化
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从1999年12月9日到2000年3月10号,纳斯达克指数翻了2倍多,创下最快纪录;
而比特币从2017年下半年的2000多美元到1.7万美元,也是短短三个月,价格却涨了7倍;
现在我们在看当年狂热的纳斯达克市场,起初吸引来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把全世界无论是普通民众、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的注意力全都吸引了过来。而在狂热降温逐步跌入谷底时,生存下来的,都无一例外成为世界性的大互联网公司,那时候活下来的企业,真正享受到了这轮经济周期的红利,成为这轮行业的领头羊。
每次泡沫的破灭,会洗出真正的信仰者与创业者,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企业,会像经过磨砺的珍珠,成长为下一个Google,下一个微软。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儿,这是一个惯例,所有的新兴风口无非都是如此:初期全球资本大量涌入该领域,催生巨大的泡沫来使市场达到夸张的繁荣与关注度,而当这个泡沫破灭之后,生存下来的都是已经熬过寒冬的优质项目。
鱼目终难成真珠,暴涨红利为区块链领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真正的优质项目已经在泡沫期生长得足够茁壮,大水漫灌之下,它们已经积蓄够了足够的力量,当资本潮落,寒冬会筛选出下一轮领头羊。
所以,监管是必须的,但也要辩证地看待Token的作用。
剥离币的“区块链”?
当然也确实存在无币的链,譬如联盟链、私有链等,它们在10月的顶格暖流之后确实开始慢慢进入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国内:给最高层讲课的陈纯院士就强调,国外区块链发展重点是公有链,中国区块链发展重点是联盟链。
联盟链是一种需要许可的区块链,参与者仅限于联盟成员,联盟规模可以大到国与国之间,也可以是不同的机构企业之间,链上权利由联盟成员共同所有。
确实,这种中心化的无币的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比如一个或几个公司内部、公司联盟之间)不需要代币作为激励,同样可以做到优化流程,防止作弊。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范围有限,那些机构有实力完成自己手里有限节点的维护(那数据还不是自己完全掌控,想改就改,有什么革新),无须代币的激励与引流。
所以这些剥离币的“联盟链”等某种程度上更偏向于是多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类似证券清算中心、支付宝、央行在各地分别建一些分布式数据库来保证数据安全备份,有意义,有场景,但并非全部。
当然,未来见仁见智,我们都有幸处于历史还在塑造的行业早期,有幸得见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嬗变,虽然充满未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正如最早将“blockchain”翻译为“区块链”的元道所言:
区块链是新世界的后台技术,而通证(Token)是新世界的前台经济形态,两件事情完全独立,两件事情同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