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king项目正在经历一场从币价表现到口碑信心的全面沦陷,据stakingrewards.com最新数据(截止17日下午2点),目前综合排名前六的Staking项目中,年化收益率从3.00%到16.58%不等(一些收益率动辄200%、300%以上般畸高但排名靠后的不做参考,因为风险极大),但近半年来它们的法币价值却普遍跌幅在5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90%以上。
以笔者亲自参与的IRISnet为例,最新年化质押分红收益为14.62%,但从笔者持仓至今,法币价值已下跌60%,也即币本位下Token本身的数量增值远无法弥补法币本位的亏损缺口。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这半年,Staking项目持有即亏损。甚至Staking项目沦陷的速度也并未明显停滞,以巴比特(详见巴比特文章《过去1个月,Staking前十项目全部亏损》)测算的数据为例,仅从8月8日买入到9月8日卖出进行收益回测,币本位增值对冲后的法币亏损仍达10%-30%之间,颇为惨烈:
Staking悖论:通胀与流动性之间的抉择
先略过投资上的寒意阵阵不谈,Staking其实还有一个相对不那么讨喜的“投资陷阱”——关于流动性和通胀保值之间的唯一抉择:
- Staking项目明确的通胀增发规则下,在多数人选择质押锁仓获取Staking收益时,个人如放弃质押,就意味着相对他人被生态增发剥夺权益比重,被征收“隐形通胀税”;
- 如果选择质押获取Staking收益,按照普遍规则解质押往往需要一定周期(以ATOM、IRIS为例是21天),并不能对行情做出及时有效反应,很容易错失较好的交易时点而被限制和多数人流一起解锁,且极易引发踩踏出货,交易自主性大大降低;
这样其实就又能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推测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心理:
行情低迷时,持有的人绝大部分会选择Staking来增加币本位收益以避免权益稀释,这样就会进一步收紧市场流动性,并通过公开的链上锁仓数据给市场明确的心理准备和方向嗅探,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熊市周期;
而一旦行情回暖进入上行阶段,由于解质押周期的存在,短时间内大量的筹码并不能对行情产生应对,于个人而言可能错过最佳的抛售时点,于市场而言短期的预判、影响变得相对透明和简单(当前有些节点上正在尝试推出针对Staking流动性瓶颈的即锁即卖服务,尚待观察);
MN主节点币种的相对灵活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Staking中的一个小门派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主节点即MasterNode(简称MN)。MN是指一个运行完整全节点程序、并提供一些服务来支持整个区块链项目网络以此获得Token奖励的节点,达世币(Dash)就是MN币种中的创始币种。简单点说,就像是区块链上的房地产:
节点锁仓获得的Token奖励就是“租金”,所以可以通过参与MN建设积累足够多的币,成为真正的“包租公”。
MN节点相对传统POS下Staking的主要亮点在于:
- MN币种一般并不存在解质押这个说法。MN币种的节点搭建直接在私人钱包的基础上即可完成,私钥依旧掌握在个人手里,且地址里的币种可以随时动用,一旦不想再维持节点,随时可以转移走自己钱包内的Token,较为灵活;
- MN主节点的收益只按节点数量算,不按节点内的币的数量算。以Horizen为例,个人钱包地址中的ZEN(Horizen代币)只要超过42个即可搭建节点产生Staking收益。和传统POS模式下单个地址中的相关代币越多收益越多的情况大为,仍以Horizen为例,单个地址满足42个ZEN即算作一个节点产生收益,在此基础上42个、420个都一样,都只算作一个节点,是相同的收益。
可见下图笔者自己的MN类型币种钱包,分散在不同地址即可搭建节点,没有质押一说,流动性并无障碍。
另外机制设计上,我们也能看出它的用意:从利益角度它会逼迫Token持有者将多于42个Token的地址进行拆分,使得大家积极主动地去建设主节点,从而有效地让整个网络去中心化,同时也有利于项目具有足够的匿名性,“在全球司法管辖下具有反审查能力”。
总之,这也算是POS的Staking的一种探索方向,笔者觉得值得一定的关注,也有相当的探索创新意味。在Staking看似大梦初醒的时候,MN倒不啻为一味可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