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扎堆,Staking(MN)能否买单未来区块链项目比拼是不是用户量,而是资金量 ——长铗
长铗这个观点,明显不同于互联网思维下平台只看用户量的评判标准,对于价值互联网的区块链而言可能更为贴切,毕竟区块链的资产交互属性更明显,可以说谁握住了钱(资金量),谁就握住了未来。
而谈及资金量的话,首当其中的就自然是钱包这个入口了——把持钱包端来获取流量做入口级平台,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资产管理操作,进而图谋更大的可能。
Staking就是门旱涝保收的好生意
作为 POS 区块链网络中的主干,要求大多是节点要保持 7*24 小时稳定正常运行,有持续处理网络事务量的能力,确保安全、根据需要地管理网络更新,个体很难保证过程的连续性和安全性,所以这也是委托投票和节点服务提供商崛起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其中,就曾有POS节点服务商称:如果运营好10个Staking节点,其盈利能力超过一家上市公司了。言外之意,Staking服务的收益堪称暴利,笔者在上篇文章《dStaking会是下一个Staking范式么?》也提到:
传统的Staking模式,往往离不开节点(服务提供商),不仅对年化收益会有一定的抽水(以IRIS为例,多是抽水10%和20%),而且用户是比较难选择如何给哪些节点投票的,它们的表现很难通过量化的指标显示出来,所以用户基本上也是根据熟悉程度进行投票,节点之间很难会有竞争。
这样就会在治理上和带来一些问题:一是节点近乎旱涝保收地攫取行业固定分成的红利,随着行业基数不断扩大,近乎是稳定的暴利入账;二是这种节点服务的格局一旦形成,就会如同缺乏鲶鱼的少数寡头垄断市场,品牌意识或者说迁移成本会使得后进者再难分食羹宴。
而现在就属于各方跑马圈地的竞争前期,这块大蛋糕已经有很多人在争食了:Wetez、Cobo、鲸交所、OKEX钱包等等,“蓝海”基本上成了“红海”挤满了人,毕竟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个将来万元量级的低风险高收益市场,但后期的洗牌肯定也在所难免。
类同银行吸储的Staking模式
其实笔者联想到了银行吸储,Staking就类同银行前期争取用户,只要抓住一个用户把账户体系开设在自己账户,后续基本上没有大的变故储户也不会轻易变动,一是长时间养成的信赖,二是点差不大的话也没必要费心费力。
以笔者个人为例,目前在IRIS的Staking中选定的那个委托人是笔者熟悉的一个节点,它的抽水是10%,虽然也有其他低于10%甚至抽水率为0的委托人,但笔者还是选择它。
因为了解,因为放心——了解团队的实力能够保障节点稳定运行使得收益最大化,放心自己的质押Token能够不用怎么关注省心地给自己生息(10%的点差优势在币圈其实还好,毕竟波动率在那摆着,而且贪10%丢全部的机会成本也太高)。同理,其他20%的委托人之所以还能存在也是这份各自积攒下的口碑和品牌。
MN更像是私行的“高净值服务”
当然,如果其他银行“高息揽储”,点差的吸引力大过种种羁绊,储户肯定也会动摇。所以笔者觉得MN类型币种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它更像是“高净值客户”,忠诚度和粘性也会更高:
一,MN单节点的成本都较高,ZCASH单节点需100枚,目前市价成本34000元(22日晚数据,下同);Horizen(ZEN)单节点42枚,目前市价成本1200元,所以动辄多节点的搭建,肯定也都是一定“资产净值”(在币圈谈这个有点怪哈),更看重的也是品牌熟悉度和稳定性;
二,单节点的大资金量之下,有了数额基础,能玩的衍生服务就多了(拉投资也有面儿啊,哈哈,数据好看);
目前搭建主节点的门槛虽然低(对有计算机基础且愿意折腾的朋友而言),以Horizen(ZEN)为例:
拥有一个全节点钱包的电脑,软件运行需消耗内存1.7Gb以上;
向ZenCash节点软件提供有效的SSL证书,用于与其他节点和钱包通信;
抵押不少于42枚ZenCash于一个 t 地址,此地址也将获得节点收益;
每日需达到92%以上的在线时间;
但绝大多数朋友都不会选择花费时间和精力成本来搞,就像笔者目前就有专门的代建节点,成本低廉,还是以笔者有一定节点仓位的Horizen(ZEN)举例,每42个币算一个节点,每个节点10元/月(笔者最初参与时是25元),每月都要付数百元的代建费用。
所以完全可以在钱包中支持类似币种,然后提供专业的代建服务:
一,提供第三方主节点托管服务,每月、季度或者年付的节点费用,相对于Staking的抽水更偏向于类似前置的现金流回笼收入,而且长时点的收费周期设置也可以提高用户的粘性;
二,不同于传统Staking的合约质押,MN类型的只用提供钱包服务入口,币还是躺在自己的钱包里,钱包作为服务商,不承担资产托管风险;
三,MN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更为友好(无解质押周期,资产始终在自己手里),教育成本低,受欢迎的潜力较大;
脑洞:为钱包“Token”加持“矿币属性”
目前多数钱包都有发各自的Token,但表现却都不尽如人意,而在一个完善的产品生态中,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再次分配必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否则这个生态很难建立起来。
其实最核心的也即后面两个环节“消费-再次分配”,要让大家手里的Token有进有出,不能只屯着待涨便投机卖掉,要让它在这个生态中有循环流通的价值,至于详细的“消费-再分配”打通,也就是钱包Token能买到生态优质服务,放在矿池和资产服务这个领域,尤其是MN类型币搭建节点的特性,自然就是节点代搭服务费及其中可能衍生的Staking费用以钱包TOken支付:
假设将来能有ZEN节点数5000个(很保守的举例,只是单币种和单“矿币”消费场景),每月便是50000¥的进项(行情低迷情况下,行情回暖代建费用也会水涨船高),这才是实打实的闭环需求。
归根结底,无论Staking的样式再怎么花哨,最终还是要看能否找到合适的闭环消费场景——为钱包提供现金流收入并为Token形成价格支撑。
否则再多玩法,也都只是沙上建塔,钱包花样玩的越多,最终反而是杀掉越多的人。